Search

當我們都早已習慣身份證隨身而行,有否想像過,在七十多年前香港居民並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文件,並在1949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當我們都早已習慣身份證隨身而行,有否想像過,在七十多年前香港居民並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文件,並在1949年起才開始為每一個合資格居民簽發一張沒有照片、僅寫上持證人個人資料的卡紙?

1949年制定的《人事登記條例》,明文規定香港居民需申請身份證明文件,合資格的香港居民開始申領身份證。除了基本個人資料如姓名、性別、相片、身份證號碼之外,紙質身份證還需列明住址、工作地址和職業,並容許僱主協助僱員辦理,以確保更多合資格人士申領。也因為香港擁有多元種族,當時的身份證更需申報種族及國籍。在往後的1950-70年代期間,為了確保民眾均申請身份證明文件,當局更特別設有流動登記隊前往南丫島、大澳、新界區、街坊福利會、高爾夫球會、學校、鄉事委員會、廟宇、魚市場等提供登記服務,推動全民登記身份證。在這個階段的香港,增進的不止是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,更多人也開始以香港為家。一紙身分證,標誌著「香港人」身分意識的萌芽。

1987年簽訂《中英聯合聲明》後,為配合回歸過渡安排,身份證分為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及香港居民身份證(分別為3粒星和1粒星去區分),前者列有「本證持有人擁有香港居留權」字眼,確認持證人於回歸後仍有香港居留權。而隨著社會變遷及科技日新月異,身份證設計亦越見繁複,並反映在材質選擇、晶片嵌入及防偽技術上,2018年開始更換的智能身份證,便擁有9種防偽功能,也記錄更多個人資訊,跟六十年代只有中英姓氏、身份編號、相片和指紋的膠面身份證不可同日而語。歷史檔案館向入境事務處借來歷年各代身份證明文件正本,以及多部處理申請事務的原裝機器,包括製作身份證相片的放大機及查閱身份證紀錄的膠卷閱讀機,連同昔日歷史照片及海報同步展出,詳細介紹身份證設計及人口政策在七十載的變化。

(圖片來源: 香港歷史檔案館網站)

「言歸『證』傳」| Identity Card – A Timeless Proof
展期:8月23日起 逢星期一至五
地點:九龍觀塘翠屏道13號(香港歷史檔案大樓展覽廳)

#身分證 #身份認同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就係媒體」由一群來自傳媒、出版、設計創意、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。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,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。
View all posts